2008年11月5日 星期三

Yes We Can

昨晚歐巴馬的當選感言中,貫穿全場、不斷重覆念誦的「Yes We Can」那句口號,如何才能變成同樣鏗鏘有力的中文?

某一電視新聞翻成「我們可以辦到!」,力道首先就削弱許多,「辦到」也顯得拗口,不夠口語。

又一新聞頻道一會兒翻成「是的,我們做得到」,一會兒又變成「我們可以的」。

個人覺得「我們做得到!」比較有力,口語上比較像一句口號。

Yes就略過不翻了,少了它不會遺漏原意,多了,就必須斷成「對!我們做得到」,這樣卻顯得多餘,無故打斷一個短句的力度。

創造鏗鏘有力、可以流傳歷史的口號,似乎是美國政治人物必修的修辭學,競選時尤其如此,像是老布希的「Read my lips: No new taxes.」(仔細聽好: 我不加稅!)--可惜後來他食言而肥--還是克林頓的「It's the economy, stupid!」(笨蛋!問題出在經濟!),好像言猶在耳,因為稅率和經濟仍是今年最重大的議題。至於那扶不起的阿斗小布希,扔下一筆國債爛帳,讓美國全民買單,他恐怕沒有什麼值得傳誦的口號吧。

突然發現,無論中文英文,這些有力的短句,好像都是奇數字句,而且多是三、五個字。想一想,唐詩有五言、七言,因此朗朗上口,相較之下,委婉的宋詞,如「枯藤 老樹 昏鴉 古道 西風 瘦馬」,則是偶數字句。再想一個古人留下的佐證: 三字經的「人之初,性本善」,三個字如音樂行板的韻律使得許多人都能來上幾句,反觀千字文「天地炎黃,宇宙洪荒」,則是四字一個頓點,好似慢板,每每在第二個字後總得稍微停頓拉長一下,結果,能掛在嘴邊的人好像少多了。所以,奇偶字句產生的力度效果,寧可信其有,以後翻譯口號時,不妨多注意翻出來的字數,也許可以創造流行也說不定!

2008年11月1日 星期六

滑稽的百萬小學堂之國字發音

有Glee Cube真好,無論在天涯海角,也可以隨時用電腦透過網路看台灣的電視節目。剛剛無意間看到張小燕的新節目「百萬小學堂],雖然我從小喜歡益智型的節目,如好老好老的「挑戰」,但很少看美國的Are you smarter than a 5th grader。

看名人出糗可能可以給默默無聞的我些許的安慰吧。「名」主播張雅琴這下糗大了,在節目中把克紹箕裘的「箕」念成「棋」,連小五的國文程度都沒有,哈哈哈。

說到國字發音,從小就特別重視這一塊,但不得不承認,語文是隨時隨時代在變化的,很多字不得不棄歷史而從俗。像「滑稽」的「滑」,我手上有的台灣編的字典都只有「古」的音,中學國文老師也說是「古」,但是我在平時說話和工作上,一向只敢念成「華」,因為99.99%的人都這樣,如果聽到哪個人說「古」稽,搞不好大家只會意會成「古蹟」,並且會認為此人很「滑稽」呢!

這個詞到了口譯員口中,我猜也是一樣,大概二十人中不到一人會念「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