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7日 星期三
[轉貼]生命不應該是過渡
我最常放在心上的想法就是,等我不忙、錢夠了,我要... 學好音樂、旅行、做喜歡的事,等等等等,結果,一年一年地過,總是處在忙碌的狀態中。如果再這樣把忙碌當做過渡,等到真有一天我不忙了,大概也是年紀大到很多事情再也不能做的時候。所以要告誡自己,及時在當下的忙碌中尋樂,享受現在有能力享受的事物吧!
---
[ 和一位留德的老師談老師在德國的留學生活 ]
老師:「在德國,因為學制還有一些適應的問題,有些人一待就會待上十年才拿到博士學位。」
我說:「哇!那好久哦。」對於才二十歲的我而言,十年,不就是生命的一半嗎?
老師笑了笑:「你為什麼會覺得那很『久』呢?」
我說:「等拿到學位回國教書或工作,都已經三、四十歲了呢!」
老師:「就算他不去德國,有一天,他還是會變成『三、四十歲』,不是嗎?」
「是的。」我答道。
老師:「你想透了我這個問題的涵義了嗎?」
我不解的看著老師。
「生命沒有過渡、不能等待,在德國的那十年,也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啊!」老師語重心長的說。
「啊!我明白了!」
那一段談話,對我的影響很大,提供了我一個很重要的生活哲學與價值觀。
前一陣子工作很忙,學弟問我:「你要忙到什麼時候呢?」
「我應該要忙到什麼時候?或者說到什麼時候我才該不忙呢?」我反問。
「忙碌也是我生活的一部分,重點應在於,我喜不喜歡這樣的『忙碌』。
如果我喜歡,我的忙碌就應該持續下去,不是嗎?」我補充著。
對我而言,忙碌不是生命的「過渡階段」,而是我最珍貴的生命的一部分。
很多人常會抱怨:「工作太忙,等這陣子忙完後,我一定要如何如何...」
於是一個本屬於生命一部分的珍貴片段,就被定義成一種過渡與等待。
「等著吧!挨著吧!我得咬著牙渡過這個過渡時期!」當這樣的想法浮現,我們的生命就因此遺落了一部分。
「生命沒有過渡、不能等待。」這時,老師的話就會清晰的浮現在我的耳邊。
所以,我總是很努力的讓自己喜歡自己每一個生命階段,每一個生命過程,因為那些過程的本身就是生命,不能重來的生命。
2008年12月11日 星期四
澎風軟體
我的電腦上一直存在幾個超過500MG的澎風軟體,像Roxio Easy Media Creator 10就是,存在了幾年,卻沒用過一次,簡單的光碟燒錄工作,舉凡資料DVD、影音DVD或音樂CD,統統由Nero包辦,不到100MB就搞定。Roxio不但「佔著茅坑不拉屎」,還自動強佔寶貴的記憶體,今天終於大刀闊斧把它砍了,以後也發誓絕不再裝。
2008年12月10日 星期三
重新看待學習以往厭惡的東西
2008年12月9日 星期二
退休夢
[轉載]科技人退休築夢三部曲
http://www.pczone.com.tw/vbb3/archive/t-40062.html
芸芸眾生,有人終其一生汲汲於工作,有人則為五斗米折腰,然而在科技產業中,不
乏三、四十歲的中生代職場工作者,放棄豐厚的薪資及股票分紅,急流勇退,離開壓力
沈重的競爭環境,或是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或是進入社會大學,終生學習。能毅然放
下工作,勇於追求人生夢想,不也是一種幸福?
「睡覺睡到自然醒,領錢領到手抽筋」這句俗諺,已成為大多數工作者的「終極目
標」,話雖如此,理想歸理想,在現實生活中,遇到景氣退潮,職場工作者便籠罩在減
薪、裁員的陰影中,若是工作飯碗保住了,平常還得為升遷管道的暢通與否,絞盡腦
汁,一天二十四小時之中,花在工作上的時間就占了三分之一,若遇到景氣暢旺,犧牲
假日加班,也是常有的事,為生活打拚的工作者不禁大嘆:與其為工作做牛做馬,還不
如回到學生時代,過著單純沒煩腦的日子來得優閒!
•工程師心聲自比古埃及死人
最近,在科技業界流傳著一篇膾炙人口的「心靈告白」,內容道盡在半導體晶圓廠工
作的工程師心聲:分紅配股雖然好,但不一定年年有;如果沒有發股票,月薪比外面還
低;就算分紅有很多,股價也不一定高;上面前輩那麼多,升遷不知等哪年;每天工作
十四時,健康老本賠上去;我不是古埃及死人,制服卻像木乃伊(指工程師穿的無塵
衣);雖然我不是昆蟲,工作範圍如鐵籠(意即無塵室);雖然擁有高學歷,整日與毒
氣酸水為伍;雖然號稱高科技,每日的工作重複又單調;雖然想奮發向上,也不過是和
同事比誰工作得晚;即使工作了五年,到別的領域資歷還不是零蛋一個;表面上事業成
功,家庭生活仍一片空白;雖然工作人稱羨,私底下我的生活更苦悶;雖然賺得比別人
多,卻要到風月場所尋求慰藉;雖然我不是妓女,但為了錢出賣生活品質,與妓女何
異,我的工作價值在哪?
這位老兄所吐露的工作苦水,多少代表著現代科技族群對職場工作的想法,即使對工
作多所埋怨,還是不得不與現實妥協,慶幸的是,大部分高科技公司明定員工退休年限
比勞基法更為寬鬆。根據勞基法規定,勞工在同一職場工作,年滿二十五年得可領退休
金,或是年滿十五年,年齡達五十五歲即可退休,至於台積電、聯電等高科技公司,所
規定的員工退休年限更為寬鬆,而工研院所規定的退休制度,則是年齡加年資等於六十
五個基數時,即可申請退休,「許多到四十歲以上研究人員,來工研院工作不到十五
年,便可退休回家養老哩!」工研院電子所員工表示,身處高壓的工作職場,員工的工
作價值被密集地使用,企業主給予員工更優惠的退休條件,這也是應該的。
•股票分紅主要收入來源
不過科技人對於退休金的興趣並不大,反而股票分紅,才是科技人真正的收入來源。
台積電人力資源部副總李瑞華說,每年股票分紅後的八、九月,以及年終獎金發放完的
這兩段時期,便是員工的離職高峰期,「由於台積電的薪資、福利制度都不錯,員工工
作一段時間,便已成為特權勞動者,不再需要為錢而工作,」李瑞華說,對於台積電有
些離職員工放棄工作,到學校進修,或是轉換跑道,從事文化、公益等活動,李瑞華也
為他們感到高興,「由於生活已無後顧之憂,便可因自己的志向,做自己喜好的事,」
李瑞華認為,員工提前離職或退休,一圓心中的夢想,也是人生的一大喜悅。
去年一年來,從台積電、聯電、華邦等離職工程師及中階主管,投靠對岸的中芯、宏
力等八吋晶圓廠的人比比皆是,仔細觀察,有些科技人甚至帶著高堂父母,舉家遷移大
陸,問及原因,他們口徑一致地說:帶父母在上海養老,也為我們日後養老、遊山玩水
作準備,令人驚訝的,他們的答案竟是那麼簡單。事實上,從台灣跳槽到大陸中芯、宏
力的工程師,若加上當地生活費、子女教育等費用,在大陸的生活並不見得比台灣划
算,薪資及股票紅利也未必比台灣的晶圓廠給得豐厚,不過這一年來,選擇到上海工作
的工程師,他們對大陸感到好奇又新鮮,「我彷彿像個西部拓荒者,跟著總經理張汝京
來上海設置晶圓廠,打造一個屬於中國人的八吋晶圓廠,也算一圓自己的理想吧!」中
芯國際集成電路副總鄧爵為表示,從小生活在被教育反共思想的年代,壓根就沒想過到
大陸工作,現在卻實現自己「不可能的任務」,不也是另一種嘗試?
有些四十歲左右的科技人,毅然遠離科技圈,從事文化、自然生態導覽等工作,有些
則是選擇退休之路,每天安排的學習課程,可說是十分充實,甚至比在以前的工作崗位
上還忙碌,不過這些「壯年」退休者,在克服遠離科技職場的心情之餘,還得坦然面對
親朋好友的「異樣」眼光。
一位自台積電離職的主任工程師,回到南部後,不論到路邊攤吃肉圓,或是到家庭理
髮院理髮,都會聽到歐巴桑們指指點點地說:「他辭了台積電的頭路呢!」、「怎麼可
能,頭殼壞去了吧!」、「原先我還想把女兒嫁給他哦!」對當地人而言,在台積電工
作,已經和當醫生的地位不相上下,這位工程師離開台積電回到家鄉,被鄉里居民用異
樣的眼光望著他,「我的知名度愈來愈高,有凌駕里長伯的現象,」工程師自嘲地說,
離開台積電,自己能釋懷,不過卻沒想到鄰居及親友的壓力是這麼的大。親友們也不斷
「溫和」地探他口風:你應該是有更好的工作,才會離開台積電吧!親朋好友的過度關
懷,無形中又造成另一種壓力,壓得他喘不過氣來。
在通訊軟體業工作的員工,工作的辛勞也不下於半導體業。年逾四十歲、從事網路通
訊的協理Jacky,除了星期天之外,平日最常待的地方,就是台北南港辦公室內的實驗
室裡,經年累月下來,Jacky經常思考自己想要過的理想生活,早已被工作所淹滅,不
過囿於公司尚未上櫃,手中握有二百張股票的Jacky,不停地告訴自己,要等到公司上
櫃後,才能「股票換鈔票」,「有了錢,才能放心地規畫自己想過的生活,」在自我的
生涯規畫中,Jacky希望能在四十五歲時退休,到關西買塊農地當自耕農,不過想歸
想,Jacky心中明白,如果公司遲遲不上櫃,手中的股票也僅能當壁紙,退休的心願也
只是空談而已。
的確,科技人離開熟悉的工作職場,前提一定是財富已累積到千萬元水準,有了這個
基礎,才能甩開惱人的工作,追隨、建築自己的人生大夢。然而,諷刺的是,並不是所
有的科技公司員工,都能享受到股票增值的好處,一位在力宜科技生產部門待了十年的
資深林姓員工,在公司增資時,以員工價每股二十二元,買了一百張公司股票,當然,
這位員工也享有員工股票分紅的權利,三年前,正當纜線數據機市場興起,數據機廠商
力宜的股價,一度上攻到三十元以上的價位,這位老兄仍死抱著股票不放,如今,力宜
因內部問題,人才凋零,技術團隊出走的出走,另起爐灶的則成立新公司,眼見力宜輝
煌時間已過,林先生抱著僅剩每股五元的力宜股票,財富縮水不說,之前公司裁員,連
工作都險些不保,「你們都只看到科技人光鮮亮麗的一面,卻不知道我們這些人抱著股
票痛哭的苦處,」林先生憤怒地訴說著自己從事科技業十餘年,現在的財富,仍處於原
地踏步的階段。
•股票增值不是人人有
有人說,高科技、高風險,這句話用在科技從業員工身上,一點也不為過,由中鋼與
美商MEMC合資成立的中德電子,是國內最大的八吋晶圓材料供應商,每當公司增資時,
對公司深具信心的員工,總是不放棄任何認購的機會,一位作業員,為了認購公司股票
而向銀行借貸,原本期待中德上市櫃的那一天,股票都變成現金兌換券,不料一年半
前,美國股東反對中德上市櫃,有認購公司股票的員工,心情頓時Down到谷底,去年
在股東會場上,還一度情緒激動地,要公司給員工一個合理的交代。
也許是「同在高科技業,每個人的際遇不同」,有的人在這個產業中打滾十餘年,卻
生不逢時選錯公司,整日為房貸、保險費而頭痛著,遑論提早退休圓夢?不過也有的公
司上市櫃後,業績扶搖直上,股價一路飆漲,員工身價也自然水漲船高,所累積的財
富也比一般人快速。
在科技人眼中,錢包滿滿、股票多多的員工大有人在,只不過對工作的執著,以及割
捨不下人事的傾軋與權力慾望,汲汲於工作中,人生的規畫,就是工作、工作,再工
作。另類思考的人,也許會趁著身體仍健康之餘,實現自己另一個人生夢想,做自己想
做的事,讀自己想讀的書,在清靜休閒的生活中,當個快樂的生活實現家。
2008年11月5日 星期三
Yes We Can
某一電視新聞翻成「我們可以辦到!」,力道首先就削弱許多,「辦到」也顯得拗口,不夠口語。
又一新聞頻道一會兒翻成「是的,我們做得到」,一會兒又變成「我們可以的」。
個人覺得「我們做得到!」比較有力,口語上比較像一句口號。
Yes就略過不翻了,少了它不會遺漏原意,多了,就必須斷成「對!我們做得到」,這樣卻顯得多餘,無故打斷一個短句的力度。
創造鏗鏘有力、可以流傳歷史的口號,似乎是美國政治人物必修的修辭學,競選時尤其如此,像是老布希的「Read my lips: No new taxes.」(仔細聽好: 我不加稅!)--可惜後來他食言而肥--還是克林頓的「It's the economy, stupid!」(笨蛋!問題出在經濟!),好像言猶在耳,因為稅率和經濟仍是今年最重大的議題。至於那扶不起的阿斗小布希,扔下一筆國債爛帳,讓美國全民買單,他恐怕沒有什麼值得傳誦的口號吧。
突然發現,無論中文英文,這些有力的短句,好像都是奇數字句,而且多是三、五個字。想一想,唐詩有五言、七言,因此朗朗上口,相較之下,委婉的宋詞,如「枯藤 老樹 昏鴉 古道 西風 瘦馬」,則是偶數字句。再想一個古人留下的佐證: 三字經的「人之初,性本善」,三個字如音樂行板的韻律使得許多人都能來上幾句,反觀千字文「天地炎黃,宇宙洪荒」,則是四字一個頓點,好似慢板,每每在第二個字後總得稍微停頓拉長一下,結果,能掛在嘴邊的人好像少多了。所以,奇偶字句產生的力度效果,寧可信其有,以後翻譯口號時,不妨多注意翻出來的字數,也許可以創造流行也說不定!
2008年11月1日 星期六
滑稽的百萬小學堂之國字發音
看名人出糗可能可以給默默無聞的我些許的安慰吧。「名」主播張雅琴這下糗大了,在節目中把克紹箕裘的「箕」念成「棋」,連小五的國文程度都沒有,哈哈哈。
說到國字發音,從小就特別重視這一塊,但不得不承認,語文是隨時隨時代在變化的,很多字不得不棄歷史而從俗。像「滑稽」的「滑」,我手上有的台灣編的字典都只有「古」的音,中學國文老師也說是「古」,但是我在平時說話和工作上,一向只敢念成「華」,因為99.99%的人都這樣,如果聽到哪個人說「古」稽,搞不好大家只會意會成「古蹟」,並且會認為此人很「滑稽」呢!
這個詞到了口譯員口中,我猜也是一樣,大概二十人中不到一人會念「古」吧。
2008年10月31日 星期五
外交口譯[轉貼]
---
戴庆利:一个时态错误就是一个政策问题
李鹏按:温家宝总理2004年记者招待会口译实录至昨日已连载完毕,这份资料及其它几次记者会口译实录均将收入我正在编写的《人事部翻译考试(二级)备考精要》一书,今天转发2004年记者会翻译戴庆利女士的一篇文章供大家参考。
戴庆利:一个时态错误就是一个政策问题
即使做了充分的战前准备,每次翻译完成后都有一定的遗憾:如果当时能多1分钟思考会翻译得更好!人的知识,包括对事件背景、政策的了解和语言的运用都是有限的,但是在重要的场合下对翻译语言的要求又那么高。做一个1小时的记者招待会的翻译,可以保证完成任务,使交流顺畅地进行,但是不能保证一个错误也没有,因为翻译不是一架机器,再好的翻译也会有翻得不太好的情况,所以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是:永不满足。
外交翻译特殊之处。与其他翻译相比,外交翻译政策性很强、很敏感,因为翻译的对象大多是在讲国家政策,这个时候翻译就好像是一个政策的代言人,所以很多地方都很敏感,翻译时需要非常严谨,不能发挥。和一般场合的翻译不同,做外交部的翻译是不能随便的,不能加进个人主观的诠释,当然有的时候也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但要把握好这个分寸。
2001年夏天,朱镕基总理会见一个美国参议员,讲到台湾问题。当时我们对“一个中国”的政策有一个新的解释叫“钱三句”,就是钱副总理的三句话:以前我们说的是“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后来我们讲的政策是“一个中国是指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在政策转变后,朱总理会见了这个美国参议员。他说,“我们并没有讲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当时我在翻译时知道这句话很重要,但是没有时间细想,于是翻译为We did not say…我们现在驻美国的杨洁篪大使马上纠正为We do not say...。他把我的过去时纠正为现在时,虽然我们过去的政策的确是“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且平时我们比较倾向于翻译成过去时,但是这件事让我感到难忘。因为如果单独把这句话拿出来是没有错的,语法上也没有错,而且是很忠实地按原文来翻,但是还是错了。为什么呢?因为我对政策没有完全地理解把握。所以说做外交部的翻译,不能是一个机械的翻译,也不纯粹是语言精通就可以的,而是对一个人综合素质的考验。
2003年 4月初到6月底防治非典期间,卫生部和北京市共举行了14场记者招待会,向公众广泛披露有关疫情的信息,每场都由电视台进行了现场直播,每次都是在疫情处于重要时刻时召开的。最后一场,也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场,就是6月22日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总裁尾身茂在北京宣布“双解除”。
4月2日上班后,处长突然告诉我,明天有一场关于非典的记者招待会,你去做翻译。只有半天的准备时间。当时我根本不知道非典在世卫组织那儿被称为SARS,而翻译成atypical pneumonia。
我所面对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有关非典的各方面词汇和知识熟悉起来,迅速形成“理解力”和“战斗力”。
当天的下午,我和同事就忙着从网上和各种资料里收集整理关于非典的词汇,完全是从零开始的,收集整理过程一直持续到非典后期。一开始,词汇主要是有关非典病原体、传播方式及诊断标准的,比如衣原体、副黏液病毒、肺鼠疫、冠状病毒、出血热等等,这些都是发现病原体的排查对象,还有飞沫传播、肺部浸润阴影、血清学检查等,以及有关流行病学的词汇,尤其是发病人数、传染源、传播链、发病率等。
在为每次记者会准备的过程中,我一直努力地多掌握几个词和几种表达方法,争取不打无准备之仗,但不管我怎样努力,总不能做到该知道的都知道。
由于我们对非典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非典词汇的含义中也不乏敏感之处。非典初期用过“有效控制”一词,英文一般说(SARS has been put) under effective control。WHO的官员认为,非典还是一种新疾病,人们对它的认识水平很有限,即使是病例减少,也不要用control,他们建议用effective containment一词,我听说后很受启发。当然,非典后期,尤其是“双解除”后,用effective control也问题不大了。
在报告病例数时,我们还经常用“治愈出院”一词,我就照常翻成cured and discharged from hospital。结果马上有记者追问,是通过药物治愈的,还是通过人体本身的免疫力恢复的?现在还没有治非典的特效药。因此,最好用recovered这样中性一点的词。
我们习惯于说“确诊病例”confirmed case,而WHO出于对诊断标准的谨慎,一般用probable case。为统一起见,我们后来也用probable case了,或是干脆用SARS case。
李肇星部长曾说过,要“举重若轻、举轻若重”。就是说对待重要的工作,不能过于紧张和拘束,从而影响发挥,要有自信和放松的正确心态;而即便是再小的事,也要认真地把它做好。这对我们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王岐山当选北京市市长的记者招待会再一次让我感到了“准备”的重要性。因为是第一次给王市长作翻译,而且早对他“语言很有个性、表现力很强”的风格有所耳闻,所以自然想到会遇到难翻译的问题。幸好事前和王市长的同事进行了及时沟通,列席参加了王岐山与海淀区、西城区代表的座谈,于是对他关于北京“交通”、 “污染”等问题的看法就有了一些了解,而事实证明这些也正是新市长在记者会上面对的问题。对他的观点事先有了“预习”,自然也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了。
今年3月份两会结束后温家宝总理的记者招待会也由我担任翻译。总理多次在会上引用多句古诗。开门见山就用两位伟人的诗概括了今年和今后的工作。一句是毛泽东主席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一句是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这些常见的诗词,每一个合格的高翻平时都会有所准备。可之后引用台湾诗人丘逢甲的诗:“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心惊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就比较有难度了。这种平时鲜见的古诗词要做到完全正确翻译,对于任何一个翻译都不是件容易事。通常会议安排方也会事先和翻译进行沟通,避免出现翻译错误。本来告知可能会引用一句,但没想到临近发布会温总理悄悄说了句:“小戴,我准备引用整首诗啊!”所以原定只有一句的古诗被整首引用,幸亏在准备资料时,我已经把近期温总理较有兴趣的古诗词基本熟悉了一遍,有备而来。
日常对一些细节的关注也有可能关乎政府形象。温总理为农民工熊德明讨还工钱一事我几次在报纸上见到。最初我一直主观地认为熊德明是一名男同胞,但突然一激灵:万一在记者招待会上提到此人,我是用he还是she呢?赶紧查查吧!一查还真是一个“男名女用”。在记者招待会上,果然有记者提了和熊德明有关的问题,我这一激灵,还真管了用。
印度报业托拉斯记者的发音十分不标准,又赶上音响效果比较差,现场许多人都担心会出什么差错,但我还是迅速抓住了关键词,不慌不忙——“您怎么评价中印关系在过去一年的发展?中印两国在解决边境问题上有没有取得什么积极的成就?”
事后,有朋友问:“这次发布会提完了最后3个问题,温总理突然说:意犹未尽,还可以再提一个问题。没想到美联社的记者提了外界人士普遍认为敏感的‘89风波 ’,当时我们都比较紧张,你呢?”我说,对于“89问题”、“中美关系”等敏感话题,外交部翻译室都有一个基本的陈述,只要平时注意多学习就可以了,而且这些话题会经常在外交场合提起,对于像美联社这样的“老朋友”还用紧张吗?
本次记者招待会温总理整段整段地回答提问、每段几乎都是十几句话,这是以往很少见的,不少外界朋友事后都表示当时为坐在旁边的我捏把汗。但由于良好的“速记”基本功,我还是熟练地做到了记、翻两不误,圆满完成了此次翻译任务。
2008年10月19日 星期日
「譯言」:中英翻譯的維基百科
找到這個蠻酷的簡體中文網站,基本上好像是讓譯者提交自己的翻譯(多為網路上可閱讀到的文章,如經濟學人的專文等),供大眾閱讀,把英文世界的知識進一步散播給不懂英文的中文大眾,多美妙的想法!不知道台灣有無類似的繁體中文網站,我猜想是不太可能,當今,好像只有內地人會對翻譯如此熱愛到去創建這樣的網站。
隨便看了看,找到一篇有關當今經濟困境的文章,眼睛很快瞄過第一段,結果看到「玻璃安妮」這一詞,不知道內地是否有一致的翻法,但是我不敢茍同,Pollyanna這個童話世界人物的名字,若用到經濟上,是比喻一些人「盲目樂觀」,過分相信經濟體制的健全,所以,說某位股票分析師很「玻璃安妮」,或提到某個經濟學家的「玻璃安妮」觀點,恐怕讓中文讀者百思不解吧?畢竟知道這西方童話故事寓意的中國人不可能太多,這個名字不像「德蕾莎修女」或「南丁格爾」一樣,可以挪作一般名詞用。所以,我認為必須意譯,說某某人的經濟觀點「盲目地樂觀」,或說某人的經濟觀點是「盲目樂觀」派的,有何不可?
如果,網站的中譯累積到一定的量,若能加以斷句、讓中英文產生單位語意(字、詞、句、段落)的對應,那將成為計算語言學研究的無價寶藏,在商業上,或可成為免費或低價的共享翻譯記憶庫。我真的期待哪天該網站的創始人能將此想法付諸實踐。
2008年10月18日 星期六
中英詞組搭配
at home and abroad
during the legislature's question-and-answer session
at the close of trade on a turnover of
(the stock index dropped) on fears
heavyweights' bottom lines 龍頭股的業績
concern (n.) over; be/remain concerned over
shrug off (Wall Street's overnight gain)
The weighted index fell 115.57 points to 4,960.40, off a low of 4,924.73 and a high of 5,024.43, on a turnover of...
encounter stiffer resistence
financial woes
The breach of the 5,000 key point level was very psychological to investors. After the downside, worries about further declines are running deeper.
amid tight liquidity
cut positions
resilient over the past few sessions
bourse
daily downside/upside limit
2.5 parts per million (ppm)
the “action level” of melamine contamination
pull products from shelves
2008年10月15日 星期三
流行新詞,難譯詞彙
English
mashup 混搭(網站) mashable 可混搭的(網路功能)
a "Hail Mary" pass 最後一刻為求反敗為勝的奮力一搏;敗陣前的全力掙扎;置之死地而後生的一搏;【盡地一煲】(港式中文)
the Holy Grail ;人人想要卻不可能得到的必勝法寶
routing; route calculation; get direction (from Google maps) 規劃路線
critically acclaimed; critical acclaim 專家推崇
critical mass 多/大到起作用
Those who can't do, teach. Those who can't teach, theorize. 做[不來|而劣]則教,教[不來|而劣]則搞理論。
D.C. has converted the U.S. into a nation of Wal-Mart greeters. 政府的不當經濟措施,讓全民變成天天向廉價大賣場報到的苦老百姓。||政府把全民搞窮了。(Wal-Mart greeter的意義經與美國有人查證,我可能搞錯了,所以還在斟酌中。)
delever; deleverage (資金;資產)去槓桿化;「去槓」
moral hazard 道德風險
credit default swap (CDS) 信用違約交換
mortgage-backed security (MBS) 房貸抵押證券
asset-backed security (ABS) 資產抵押證券
government-sponsored enterprise (GSE) 政府資助企業
dead cat bounce 跌深反彈--死貓落地也會彈起
unravel vi. vt. (趨勢)消退、退燒、降溫;(價格)回落、回跌 The global growth story continues to unravel. 全球的成長題材持續消退。 Commodities unravel. 商品(繼續)退燒;商品價格回落
中文
夯 hot; all the rage
白目;小白;狀況外;瞎 clueless
躬逢其盛 I [was there/was present/witness] the grand occasion.
雷;雷文;文中有雷 spoiler; contains spoilers; spoiler alert
白手套 legal front for illegal act; unsuspected middleman for illegal act
污點證人 prosecution witness; state witness
衛道人士 defender of traditional moral values
樂活;樂活族 LOHAS; LOHAS believers/practitioners
宅;宅男 nerdy; nerd
瞎
戒慎恐懼;臨深履薄 I'm cautious and watchful (of the development|event|situation).||I'm dealing with the matter with care and caution.
法拍屋 foreclosed homes
心理素質(cn) mental quality; mental qualification
聲押 = 聲請羈押 (prosecutor) seek to detain (someone)
收押禁見 be detained and held incommunicado
線上中英辭書
【朗文當代英英詞典】
http://www.ldoceonline.com/
優點:重文法和學習。兼注英國、美國字音字義,重口語,成語習語條目多,用 signpost 醒目提示字幫你迅速找到多義字下的一義,標榜用 2000 字釋義,按實際用法統計,標出最常用 3000 字(分口語、書面)。
收錄如下【牛津】該收而未收的字詞:
fishing expedition
Holy Grail
killer app
critically (推崇朗文重視個別單字的重要性和使用頻繁度,而不因是他字的衍生副詞而不列。)
缺點:總收字和字義不多,缺乏模糊查詢。需要點選選詞才顯示結果,多此一舉。
【牛津高級學習詞典】
http://www.oup.com/elt/catalogue/teachersites/oald7/?cc=global
優點:應該是最權威、最嚴謹的學習詞典,跟朗文不相上下,也許更好,但印刷版則以朗文稍微較醒目好查。
收錄如下【朗文】可收而未收的字詞:
cynosure
缺點:
1. 缺乏模糊查詢。
2. 恰好發現未收錄fishing expedition一詞,好在【朗文】有。
3. referendum不只限於國家公投,可能是市民投票。
朗文和牛津共同的缺點
1. paradox少列一兩個重要意義,其一,數學、邏輯上的【自相矛盾的論斷】,其二,與公眾觀點相左的理念。我承認第二義有點苛求。
2. flat (adj.) 的【二維】、【平面的】意義。
【American Heritage】 (2000, 4th Edition)
http://www.bartleby.com/61/
優點:釋義用字比M-W較易懂,字義細分更多,例如sense一字多達13義。和M-W相比我比較喜歡。
缺點:
1. 缺 flat = two-dimensional 一義。
【Merriam-Webster】
http://www.merriam-webster.com/
優點:比學習字典收字較豐,字義較多。
缺點:釋義用字求精確,但因此顯得生硬難懂,好似科學用詞。
漢漢
[國家語文綜合連結檢索系統](台灣)
http://www.nlcsearch.moe.gov.tw/EDMS/admin/dict3/
這是最全面的總索引處,可查兩本國語詞典,可找到「大剌剌」的注釋、出處和發音。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台灣)
http://dict.concised.moe.edu.tw/main/cover/main.htm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台灣)
http://dict.revised.moe.edu.tw/
漢漢兼半漢英
【中文在線成語查詢】(中國)
http://www.shuifeng.net/Chengyu.asp
按成語格式(如字數,是否有對句)分類,條目頗豐,都有中文釋義並且列舉同義反義條目,有的附英文翻譯。
針對某字義、詞句比較朗文(L)、牛津(O)、美傳(A)、韋氏(M):
1. flat (adj.) = two-dimensional: M
2008年10月13日 星期一
口譯員訪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6e88b20100arb5.html
口譯員鮮少出現在大眾媒體上談自己的工作,所以一看到這個訪談就把它整個看完。應主持人的要求,李先生還不怕在現場請觀眾講話,各秀了一段英中、中英同傳。古小姐的英文發音可惜大有問題,比如說 network security 讓人聽了好難過。
台灣: 黃小玲 Charlene Huang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IxPgpaoJPc
從沒聽過「台灣宏觀」這樣的節目,也不知道是哪一國的電視臺,不過發現這個難得一見的台灣的口譯員專訪,內容還蠻深入的。這位祖母級的黃女士我完全沒聽過(乍看好像以前同事Z二十年後的長相哦!),不過從訪談中可見他真的有料,只是英語的台灣國語腔太重了些,嘿嘿,連英語腔都跟Z很像。
2008年10月9日 星期四
《賺錢的數學》(The Math of Money),糟糕的翻譯
舉個例子好了,第七章【數學二三事】,第 166 頁,試讀以下兩段翻譯,尤其注意你對斜粗體文字的理解:
- (第 1 段)假設你代表公司競標一項產品製造合約,此刻正準備建造產品模型好做展示。很不幸,你有個競爭者。你跟競爭者都想藉由增加產品特色以增加吸引力,且兩人想增加的產品特色相同,但你們都不知道對方將會怎麼做。
- (第 2 段)你跟競爭者都覺得自己的產品比對方的好,而且你跟競爭者都覺得自己會贏。如果你們同時增加產品特色,或同時決定不增加產品特色,將不會影響自己的機率。但是如果你們其中有一人增加了產品特色,而且這個特色真的實用,那麼,增加產品特色的一方會贏得合約。增加特色後贏得合約的機率會變成 60%。
好了,讀到這裡,好像都可以理解,每一句的字面上都沒有模棱兩可的意思,但我只覺得最後一句怪怪的,因為,不是才剛說過,如果兩方中只有一方增加特色,那一方就會贏嗎?也就是說,增加特色的一方贏得合約的機率是 100%,那為什麼又馬上改口說,【增加特色後贏得合約的機率會變成60%】呢?由於最後一句中的【會變成】三個字,我只好硬著頭皮把這裡的邏輯理解成:單獨增加特色的那一方,由於某種未知的原因,贏得合約的機率已經從原先的 100% 【變成】只有 60%,但是仍有較大的勝算。
好吧,怪雖怪,但至少還可以繼續按這個理解看下去。下三段譯文和一表格內容如下:
- (第 3 段)如果你跟競爭者都想使自己贏得合約的機率最大、對方贏得合約的機率最小,你們該怎麼做?
- (第 4 段)表 7.2 顯示你和競爭者可能產生的組合。水平列代表你的選擇(上列代表你增加產品特色,下列代表不增加產品特色),垂直欄代表競爭者的選擇。你們同時決定,而且不 知道對方會怎麼做。雙方決策將影響你最後贏得合約的機率。方格中的數字代表你贏得合約的機率,用 1 減掉你贏得合約的機率,就可求出競爭者贏得合約的機率。
- (第 5 段)比方說,假設你決定不增加產品特色(下列),而你的對手決定增加產品特色(左欄),則你贏得合約的機率是 0.4 (下列和左欄交會處)。
- 表 7.2
增加產品特色 不增加產品特色
------------------------------
你 增加產品特色 1.0 0.6
你 不增加產品特色 0.4 1.0
讀到這裡,我的心凉了半截,因為表 7.2 中的四個代表機率的數字,跟到目前為止的中文翻譯導引我的理解方向,是互相矛盾的。回憶第 2 段譯文說:
【你跟競爭者都覺得自己的產品比對方的好,而且你跟競爭者都覺得自己會贏。如果你們同時增加產品特色,或同時決定不增加產品特色,將不會影響自己的機率。】
也 就是說,當雙方都決定增加產品特色時,將不影響自己贏的機率,即在此情況下【增加特色】所帶來的利益是 0,對機率不增也不減,而這機率是什麼,沒有交代。既然如此,為什麼表 7.2 左上角的數字,即雙方都選擇增加特色時,你贏的機率,卻是斬釘截鐵的 1 (100%)呢?
同理,當雙方都不增加特色時,你贏的機率照第 2 段來說,應該也是未定,沒有交代。但表 7.2 右下角卻說這機率也是 1 (100%)?
這時,我心想有三種可能,要不就翻譯出了問題,要不就翻譯正確但原作犯了邏輯大錯,要不就我是白癡。
爲了證明自己不是白癡,我不惜花錢向亞馬遜買了原文書,還在等書寄來的三天時間內左思右想輾轉反側難以入睡!
書 到的那天,我一股腦兒翻頁到有疑處,才赫然發現其實原作的英文簡單易懂,邏輯性強。讀者之所以無法理解,是因為翻譯竟然【栽】在一個國一程度就學到的英文 字上: YOU。(是的,你沒看錯。)我不禁激動地對天大叫了好幾回。這個字牽一髪動全身,造成蝴蝶效應,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矣!
(原譯)你跟競爭者都覺得自己的產品比對方的好,而且你跟競爭者都覺得自己會贏。如果你們同時增加產品特色,或同時決定不增加產品特色,將不會影響自己的機率。但是如果你們其中有一人增加了產品特色,而且這個特色真的實用,那麼,增加產品特色的一方會贏得合約。增加特色後贏得合約的機率會變成 60%。
(倒 譯回英文)You and your competitor both believe that your or their own product is better, so that it will win. If you both add features or omit them, the probability of winning is not affected. However, if one of you adds features, and the features are useful, the "adder" will win the contract. After adding features, the probability of winning the contract becomes 60%.
(原文)You and your competitor both believe that your product as it stands is better than that of its competition and that you will get the contract if you both add the feature or both omit it. But if only one of you adds the feature, that party, the "adder," will get the contract if and only if the feature is useful. The feature has a probability of 0.6 of being useful.
(正解)你跟競爭者都認為,在沒有其他變數影響下,你的產品是比較好的。如果你們雙方同時增加該項產品特色,或同時決定不增加,那麼你將因此贏得合約。但是如果只有一方選擇增加該產品特色,則唯有在該特色真的實用的情形下,增加該特色的一方會贏得合約。該項產品特色真的實用的機率是 60%。
1. 原譯在此處最大的致命傷,是把 you、your 理解成泛稱用法的 one 和 ones own (自己的),但是根據原文的寫法,這個理解不可能成立。一個有經驗的譯者,即便再累,也不會把 you 看錯,根據 Occam's razor,最簡單的解釋,是譯者看到原文的 you,卻過分解讀,想用自己經驗世界的認知來思考,導致他不相信有人會承認別人的產品比較好,所以把簡單的原意曲解了。
2. 同一段中有些簡單的關鍵字,在中文應該交代清楚,方可讓譯文的邏輯性等同原文。像 the feature,說的是某一種雙方都想增加的產品特色,不是任一種,隨便的哪一種,也不是兩種三種,所以應加上中文字【該】,【該產品特色】,指涉回前一 段第一次提到的產品特色。又如,as it stands, only,if and only if 等,這些詞對邏輯推理扮演重要角色,不是可有可無的形容詞,原譯都未能譯出,因此更削弱了邏輯性。
3. 最後一句的中譯,如我原先的疑慮,真的匪夷所思。增加特色後贏得合約的機率會變成 60%中, 【後】、【會】,【變成】,都是誤用,這些功能詞有具體的時間上和前後因果上的意義,原文只是簡單地,獨立地敘述某事件(該產品功能為實用)的機率是多 少,完全沒有時間上的先後或因果關係,中譯妄自加入這些字,完全改變了原意。究其因,和對 you 的誤解差不多,是譯者基於自己對世界的認知,想就他對這類邏輯性強的原文欠缺的領悟力加以自圓其說。
重新理解過原文後,就不難了解表 7.2 的四個機率數字是合理的,因為雙方的認知都是,在兩方都同時增加該特色的情況下,產品原本就比較好的【你】(原作者假想的說話對象)的一方,會有百分之百贏得合約的機率。
《The Math of Money》全書中,作者把深奧的數學原理,用簡單易懂的文字,套用在你我每天生活必須接觸的金錢財務上,舉凡投資、定存、複利、債券、房貸、退休基金等方面,充滿趣味性和挑戰性,一再證明我們對錢的算術的直覺經常是錯誤的,非常值得閱讀。
可惜中譯本全篇大小錯誤不斷,這裡提出的誤譯只是冰山一角,奉勸讀者,除非想比較中英版本練習翻譯理解和糾錯,否則大可不必花冤枉錢買一本保證讓你看得一頭霧水的中譯版。
讓台北【IN】【硬】【讃】【站】 起來,好棒!
在思索近來台灣政府愛用的中英夾雜的口號【讓台北 IN 起來】的妥適性之餘,發現這一漢語寶庫。(好啦,我承認是在酷狗上查找形容詞【棒】字的原意是否真如傳言有【硬挺】之意時發現該網站的。)
我在想,與其拿英文副詞 in 的【流行、入流】之意,套用在這句口號上,除了讓說話大舌頭或台灣國語的人(大概佔全台九成以上)、老一輩的人、以及懂中文的外國人士把它當茶餘飯後害得聽者臉紅心跳的笑果(讓台北【硬】起來)之外,真的達到振奮民心的宣傳效果了嗎?不需要在這時候同時倡導全民學英語吧?
中文有豐富的音韻和辭藻,這句口號改成純中文的【讓台北讃起來】,既展現國語台語兼容並蓄的時代精神,同時,因為諧音或雙關而變形的口號【讓台北站起來】(照顧多少分不清捲舌不捲舌的民眾)更能引發高昂鬥志,豈不更好?
Get Taipei Hard! 讓台北硬是要得!*一笑*
http://www.flickr.com/photos/23835806@N00/37230232
http://wanderingtotamshui.blogspot.com/2005/08/welcome-to-lidsville.html
2008年10月7日 星期二
2008年10月6日 星期一
智商測驗(一)
賦閒無聊,於是做了這個網路上找到的測驗,只爲了一解心頭上二十多年來的不解之謎。
這是個語言中立的測驗,完全為圖形推理,據說是 Mensa 門薩組織拿來當正式入會資格測驗的,最後十多題有的根本無法理解,再多時間恐怕都沒用。本測驗的高分與語言和數學能力有直接相關。
我的得分: 122
(90-110 normal, 110-130 high, 130- Mensa level)
雖然結果比自己的期望低,但可確定這是個比較難的測驗,因為絕頂聰明如 R 都只有 133 分。他十歲前就得過 148 的標準化智商,怎可能只有 133 呢,何況他每天的工作都跟需要視覺抽象化的數學有關?
智商測驗(四)
1 測驗只適合11歲以上人仕
2 選擇最正確,最接近或猜一個,不可漏空
3 80-110分:正常智力 ,110-120分:高智力,120-140分:極高智力,140分以上:天才
限時:20分鐘
我的得分: 147
看到這樣的結果嚇了一跳。比起前幾個,這一個測驗的第四、第五部分的圖形推理、尤其需要填充兩個的部分我覺得很難、很不適應,時間不夠,完全瞎猜了四、五題,竟猜對了兩三題,所以得分過高,因為其他測驗都不認我是天才,我也真的不是。只希望擠入 130 以上的行列就很高興了。
附注: 答錯的題目及正確答案如下:
8: 2
13: C
14: D
18: D
24: B
27: BC
28: AD
30: D
33: C
2008年10月2日 星期四
2008年10月1日 星期三
Foucault's Pendulum (English translation excerpt)
(Published by Ballantine Books, New York, 1988.
That was when I saw the Pendulum.
The sphere, hanging from a long wire set into the ceiling of the choir, swayed back and forth with isochronal majesty.
I knew -- but anyone could have sensed it in the magic of that serene breathing -- that the period was governed by the square root of the length of the wire and by pi, that number which, however irrational to sublunar minds, through a higher rationality binds the circumference and diameter of all possible circles. The time it took the sphere to swing from end to end was determined by an arcane conspiracy between the most timeless of measures: the singularity of the point of suspension, the duality of the plane's dimensions, the triadic beginning of pi, the secret quadratic nature of the root, and the unnumbered perfection of the circle itself.
I also knew that a magnetic device centered in the floor beneath issued its command to a cylinder hidden in the heart of the sphere, thus assuring continual motion. This device, far from interfering with the law of the Pendulum, in fact permitted its manifestation, for in vacuum any object hanging from a weightless and unstretchable wire free of air resistance and friction will oscillate for eternity.
The copper sphere gave off pale, shifting glints as it was struck by the last rays of the sun that came through the great stained-glass windows. Were its tip to graze, as it had in the past, a layer of damp sand spread on the floor of the choir, each swing would make a light furrow, and the furrows, changing direction imperceptibly, would widen to form a breach, a groove with radial symmetry -- like the outline of a mandala or penticulum, a star, a mystic rose. No, more a tale recorded on an expanse of desert, in tracks left by countless caravans of nomads, a story of slow, millennial migrations, like those of the people of Atlantis when they left the continent of Mu and roamed, stubbornly, compactly, from Tasmania to Greenland, from Capricorn to Cancer, from Prince Edward Island to the Svalbards. The tip retraced, narrated anew in compressed time what they had done between one ice age and another, and perhaps were doing still, those couriers of the Masters. Perhaps the tip grazed Agarttha,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as it journeyed from Samoa to Novaya Zemlya. And I sensed that a single pattern united Avalon, beyond the north wind, to the southern desert where lies the enigma of Ayer's Rock.
At that moment of four in the afternoon of June 23, the Pendulum was slowing at one end of its swing, then falling back lazily toward the center, regaining speed along the way, slashing confidently through the hidden parallelogram of forces that were its destiny.
Had I remained there despite the passage of hours, to stare at that bird's head, that spear's tip, that obverse helmet, as it traced its diagonals in the void, grazing the opposing points of its astigmatic circumference, I would have fallen victim to an illusion: that the Pendulum's plane of oscillation had gone full circle, had returned to its starting point in thirty-two hours, describing an ellipse that rotated around its center at a speed proportional to the sine of its latitude. What would its rotation have been had it hung instead from the dome of Solomon's Temple? Perhaps the Knights had tried it there, too. Perhaps the solution, the final meaning, would have been no different. Perhaps the abbey church of Saint-Martin-des-Champs was the true Temple. In any case, the experiment would work perfectly only at the Pole, the one place where the Pendulum, on the earth's extended axis, would complete its cycle in twenty-four hours.
But this deviation from the Law, which the Law took into account, this violation of the rule did not make the marvel any less marvelous. I knew the earth was rotating, and I with it, and Saint-Martin-des-Champs and all Paris with me, and that together we were rotating beneath the Pendulum, whose own plane never changed direction, because up there, along the infinite extrapolation of its wire beyond the choir ceiling, up toward the most distant galaxies, lay the Only Fixed Point in the universe, eternally unmoving.
So it was not so much the earth to which I addressed my gaze but the heavens, where the mystery of absolute immobility was celebrated. The Pendulum told me that, as everything moved -- earth, solar system, nebulae and black holes, all the children of the great cosmic expansion -- one single point stood still: a pivot, bolt, or hook around which the universe could move. And I was now taking part in that supreme experience. I, too, moved with the all, but I could see the One, the Rock, the Guarantee, the luminous mist that is not body, that has no shape, weight, quantity, or quality, that does not see or hear, that cannot be sensed, that is in no place, in no time, and is not sou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opinion, number, order or measure. Neither darkness nor light, neither error nor truth.
I was roused by a listless exchange between a boy who wore glasses and a girl who unfortunately did not.
``It's Foucault's Pendulum.'' he was saying. ``First tried out in a cellar in 1851, then shown at the Observatoire, and later under the dome of the Pantheon with a wire sixty-seven meters long and a sphere weighing twenty-eight kilos. Since 1855 it's been here, in a smaller version, hanging from that hole in the middle of the rib.''
``What does it do? Just hang there?''
``It proves the rotation of the earth. Since the point of suspension doesn't move...''
``Why doesn't it move?''
``Well, because a point...the central point, I mean, the one right in the middle of all the points you see...it's a geometric point; you can't see it because it has no dimension, and if something has no dimension, it can't move, not right or left, not up or down. So it doesn't rotate with the earth. You understand? It can't even rotate around itself. There is no `itself.' ''
``But the earth turns.''
``The earth turns, but the point doesn't. That's how it is. Just take my word for it.''
``I guess it's the Pendulum's business.''
Idiot. Above her head was the only stable place in the cosmos, the only refuge from the damnation of the panta rei, and she guessed it was the Pendulum's business, not hers. A moment later the couple went off -- he, trained on some textbook that had blunted his capacity for wonder, she, inert and insensitive to the thrill of the infinite, both oblivious of the awsomeness of their encounter -- their first and last encounter -- with the One, the Ein-Sof, the Ineffable. How could you fail to kneel down before this altar of certitude?
2008年9月30日 星期二
搜狗比酷狗更酷
http://www.sogou.com/pinyin/
安裝過程明瞭易懂、順暢許多。網路上有文章稱它把當初跟谷歌一樣的繁體中文問題解決了許多,半信半疑的我,才裝完用了十分鐘,便覺好上十倍,當然對於智能選詞是否和谷歌一樣強,我還不知道,但隨手打了幾串字,都難不倒搜狗,比比看就知道:
(用台灣微軟新注音法, 不選字)
金剛撥惹撥羅密經 (bo re)
金剛般若撥羅密經 (ban ruo)
一笑民恩仇
靜康呎由位雪
陳子恨何時滅
(用搜狗繁體)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bo re, 正確讀音)
金剛版若菠蘿蜜經 (ban ruo,故意輸入錯誤讀音。哇塞!若只輸入 banruo 二字,它還自動教你正確讀音哩!)
一笑泯恩仇
靖康恥猶未雪
臣子恨何時滅
當然,搜狗不止會吟唐詩宋詞,也會當今八卦媒體和年輕一族的網路流行詞彙哦,像:
白目 嘿咻 劈腿 自拍
(咦,怎麼都是這樣難聽的字眼!?)
這些短詞在微軟新注音成了:
白幕 嘿修 劈腿 字拍
不是我抱怨,台灣的輸入法真的要加油了啦!
搜狗的繁體中文仍然沒有百分之百正確,而且標點符號中,缺少方便輸入台灣慣用的引號(「...」)的方法(必須打開符號表點選,遜!)但我覺得已經好到可以採用,所以我要在此吞下對酷狗的錯愛過獎,在輸入法這一環,搜狗比酷狗更酷!
《達文西密碼》
原文開場白及前六章
http://www.danbrown.com/novels/davinci_code/excerpt.html
全書速讀摘要
http://www.sparknotes.com/lit/davincicode/section1.html
Do not feed the trolls!
(來源: http://www.blogjava.net/flyingbug/archive/2006/06/13/52359.html)
- Troll 作动词是钓鱼的意思,指那些人发表某种言论后等待别人的攻击性回复,从而获得快感。Troll 还有一个意思是斯堪的纳维亚神话中一种长相丑陋、爱恶作 剧、令人讨厌的巨人,和那些找骂的人有相似之处,因此也被引申过来形容那些 人,做名词使用。回 troll 的贴则被称为 feed the trolls,即给trolls喂食。
- Trolls 有很多种,像 Chris Qie 只是其中一种,即使用种族歧视性语言激怒别人,好让别人回帖骂他。comp.lang.python 上著名的 troll: Xah Lee 则是长年在各个 script 语言讨论组上交叉张贴无关内容或用错误百出的话语对某种语言或者文化进 行攻击。但无论那种 troll,他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想通过怪诞的举动引起别人 的注意。这是一种病态心理,是一种未成熟,类似小孩“人来疯”似的举动。
- Trolls 的存在对公共空间是破坏性的。它们的 post 会引起很多人回帖,甚至会有情绪激动者采用谩骂的方式回敬,这些人被称为 trollhunter。这些行为正中 trolls 的下怀,使他们获得被骂的快乐,从而更加积极的 trolling。而且即使 trollhunter 的动机是好的,也会给论坛带来不好影响,使其他用户接收到大量无 关信息和攻击性信息,成为受害者。公共空间的和谐性被破坏。
- Trolls 最愿意看到别人回他的贴,无论是正儿八经指出他的错误还是义愤填膺的对他谩骂。对一个 troll 来说,最能让他感到沮丧的则是没有人理他。而我们,正是应该让他们沮丧,失去trolling 的动力。
- 对待 trolls 的方法,一方面要靠大家自觉,克制自己回帖的冲动,不给他们喂食。
神奇的谷歌拼音輸入法
好奇的我比較使用臺灣常用的微軟新注音輸入法,輸入以下兩種發音而不選字,結果如下:
1. jingangbanruoboluomijing 得到『金剛般若撥羅密經』,恰巧矇對般若二字,只錯二字。
2. jingangboreboluomijing 得到『金剛撥惹撥羅密經』,正確發音反而弄巧成拙,共錯四字。(因為此輸入法只靠靜態詞庫,若詞庫中沒有收錄此專有名詞,只能選出每個音最常用字,所以 bo = 撥, mi = 密, 依此類推,完全不知,當我把八個音兜在一塊兒,我要的是那部佛經啊。)
另外我還有個更生活化的例子,當我輸入 shishi 時,最可能要找的詞,根據書寫習慣的頻率,第一是『試試』,第二第三選擇可能是『事實』或『實施』,然後可能是『時時』,果不其然,欣見動態取詞的谷歌輸入法把『試試』擺在第一位,如果使用微軟新注音,輸入 shi4shi4 ,你猜第一選擇是什麼詞?答案是---『逝世』,你一定心想,不會吧!該詞在谷歌排名第八位。
兩輸入法孰勝孰敗,高下立見。
每次使用孤狗某項新功能,我總要對它貼心的人性化設計驚嘆一番,這樣的奇妙經驗,是使用別家軟體時體驗不到的。我不禁要大呼,孤狗萬能!孤狗萬歲!
當然好的發明總不乏小缺點,我很快就發現,谷歌輸入法骨子裡是簡體中文,其對繁體的支援是透過電腦自動轉換,硬兜出來的,不信,你在第一次安裝後輸入 hou 字看看,第一選擇是『后』,同樣地,輸入『houjiwuren』,會得到『后繼無人』,同樣惱人的是那無所不在的『干』字,如『一干二凈』。所幸,只要你費一次工夫耐心把那該死的『后』改成『後』,以後正確的『後』字就會自動擺在前兩位(可惜永遠佔不了第一位)。
即便瑕不掩瑜,在此仍希望繁體字不會就此逐漸敗給簡化字,在百年後被後代子孫忘得一乾二凈。孤狗真神,您行行好,給我等卑下凡人純正的繁體字,好嗎?*行跪拜禮*
2008年9月29日 星期一
2008年9月28日 星期日
人生的目的
那麼, 我這一生所求為何? 情感的歸宿? 財富? 事業成就感? 何者才會讓我真正快樂, 讓我在生命結束的那一刻回首時, 不會覺得白活了?
有的選項的確可以兼得, 我何幸擁有感情的歸宿, 不再孤單一人. 無奈, 此時的我, 似乎在財富和事業成就感兩者間游移不定, 而我已經有自知之明, 明白兩者對我而言不可兼得.
如果我希望幾年內可以賺到人生第一個一百萬, 下半輩子不必為錢賣命, 那麼我應該努力參與那場險惡卻誘人的金錢遊戲, 同時願意承擔可能粉身碎骨的風險.
如果我追求自我實現和事業的成就感, 那麼應該不顧一切投身曾經視為最高挑戰, 最終抱負的語言工作, 免得二三十年後腦力減退之後, 因為不曾嘗試而後悔莫及. 問題是, 當個新人, 重新入行的挑戰甚大, 我萬事皆備了嗎?
最後, 還有一個最安全的選項. 如果我希望像大多數人一樣, 求個安康溫飽, 透過勞務貢獻社會, 可以因為忙碌而不再胡思亂想, 那麼我應該更新履歷, 開始投遞給找人的企業主, 像虛心回籠 E 公司, 或是 G 公司也令眾人趨之若鶩啊. 問題是, 必須面對同樣的厭煩, 嘴臉, 架子, 文化, 尤其是大而無當, 磨死人的 I 系統, J 語言. 我真的願意再一次妥協嗎?
但我知道, 這是一道三選一的難題. 一日不答題, 我心就難以踏實.
所幸, 因為有個善解人意, 全力支持我的伴侶, 因此我還擁有選擇的權利. 這也算是一種幸福吧.
2008年9月27日 星期六
蕩氣迴腸的男聲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sPkRnD7ozg
小時候在偶然間聽過幾次的歌曲, 二十多年來烙印在我腦海中, 揮之不去. 雖然大家會把焦點放在女主唱的清亮美聲(清新脫俗得更勝齊豫), 但 B 段起李泰祥大師高亢, 深情的歌聲, 那種亦剛亦柔的激昂, 雖然短短幾句, 令我莫名的激動. 今天突然心血來潮透過 youtube 的關聯建議搜索, 間接找到這首歌(原來我連歌名都不知道), 激起無限感慨和回憶. youtube 真是當今一個偉大的創舉.
我醉了 我的愛人 在這燈火輝煌的夜裡
多想啊 就這樣沉沉的睡去 淚流到夢裡 醒了不再想起
在曾經同向的航行後 你的歸你 我的歸我
請聽我說 請靠著我 請不要畏懼此刻的沉默
再看一眼 一眼就要老了
再笑一笑 一笑就要走了
在曾經同向的航行後 嗯(啦)
(各自曲折)各自寂寞 原來歸的原來 往後的歸往後
從時不我予到回文妙譯
替好友 J 的中英翻譯作業找靈感時想到這句話, 於是心血來潮求教孤狗大神, 這才更加確信, 其實如果對網路上的資訊照單全收, 不但有傷智商, 老人癡呆症可能會提早報到喔. 什麼 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 不對吧!?
適當英譯, 暫時無解。
不過讓我想到英語中一句著名的回文 Able was I ere I saw Elba.
這句話倒道出時不我予的心境。中譯?訝然發現有此「文質彬彬」、形義兼顧的高招:
1. 吾搶見能島能見強吾
2. 不到俄島我不倒
帥吧!
等等,還有百分之百回文、更勝一籌的:
3. 無能兮厄島到,到島厄兮能無!
4. 若非孤島孤非若
5. 落敗孤島孤敗落
絕!妙!神!
五種高招各有巧妙,但我最欣賞 3 (風蕭蕭兮易水寒...)和 5 (形到意至),次為4、2、1。
原文已經夠厲害了,沒想到翻譯給它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翻譯境界高莫若此矣。
華語天籟男聲: 殷正洋的再別康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a1694b01009o2t.html
雖然是范廣惠原唱,但最佳詮釋者,在我心目中,非殷正洋莫屬。那位高手若知道怎麼把以上影片轉成mp3,或有mp3/wma版與我分享,感激不盡!
徐志摩美麗的詩句, 加上殷正洋動人且娓娓道來的詮釋(例如, 注意聽他用如朗誦的口氣唱出第三, 第七行的"那"字), 我再也找不到更悠揚, 更餘音繞樑的歌聲了。可惜他改而傳「福音」,幸好他沒有完全停止歌唱。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